close
我喜歡閱讀,我閱讀書本也閱讀影像。

電影之美在於它可以強化你的印象。影像有時候比文字敘述來得更令人深刻,它能夠快速且直接地碰觸到你的內心來使你思考。「最真誠的電影,讓我們慢慢學會了『真實』總是崎嶇不平,完全相軋的真實可以同時成立,人的感官、人的理解,畢竟都是有消點的,消點後面的戲劇繼續上演,但我們再也聽不見看不見,電影卻用它的眼睛延伸、跳躍了我們的眼睛。」黃香瑤在《衝擊效應》的評論裡這麼描寫。

《衝擊效應》大概是2005年九月的片子吧,內容就是四個字而已--種族歧視,但是這四個字不只是四個字這麼簡單。
我邊看邊冒冷汗,那樣的世界是我無法想像和體會的,我只是「看」,就覺得很壓迫很無奈了。大概是我太嫩了,沒見過真實的世界。但我也很慶幸,我不是生長在那樣的環境下。
對了,難怪這部片會得那麼多獎(去年的奧斯卡在最佳影片獎幹掉斷背山了,不過種族與同性戀這兩個議題其實都很棘手)。

我不會寫影評,影評這裡有:台灣電影筆記/專欄影評/浮光掠影/《衝擊效應》
《衝擊效應》讓我想到我們台灣的問題--本省、外省。每次看到那些政客用這個議題在分化台灣的時候,我就超他媽火大的。如果真把它當作歷史的傷痛,就不要動不動就提起,事情發生過了,就不會消失。戰爭是最不應該的事情,所有的戰爭都是錯誤,記載下來的目的是要讓後代子孫記取教訓,而不是再挑起仇恨。
冤冤相報何時了?

大家都是人生父母養的,有誰不是人?是人就是人,一樣有血有肉,並沒有什麼高貴低賤之分吧!憑甚麼因為出生地不同、受到的待遇就要不同?什麼黃種白種黑種人,管他什麼種,就是「人」啊!
只是因為先天的環境資源有好有壞,進而影響家庭背景、教育水準等等,每個人才成為今天的樣子,這是沒有選擇的。

幸好是不是本省人或外省人,在我這個年代已經沒有區別了。
但是白人與黑人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卸下他們肩上沈重的歷史包袱?
只能寄望從現在開始,我們把正確的觀念教育傳給下一代,某一天地球就能世界大同了吧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爾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