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人間福報【家庭電影院】 ~81~ 2006. 10.12. 蘇蘭
生離死別是人生大課,最不忍的,是讓父母學習面對驟然的、意外的失去子女的功課,是古人所言:「白髮人送黑髮人」的大痛。
生離死別是人生大課,最不忍的,是讓父母學習面對驟然的、意外的失去子女的功課,是古人所言:「白髮人送黑髮人」的大痛。
讀了黃春明的詩作「國峻不回來吃飯」、陳義芝的新書「為了下一次相逢」,再看鍾孟宏導演以黑白片呈現的92分鐘紀錄長片「醫生」,我們可以從大痛出發,看見以不同方式學習這堂艱難課程的中年父母,一步步的腳印。這些不同形式的創作,不但讓當事人必須勇敢審視、面對、度過、再出發,讓年輕亡者生命不在但精神永恆,更讓所有旁觀的、或有雷同經歷卻還在愁雲慘霧中不能自拔的黑暗中的朋友,得以洗鍊重生。
任職於邁阿密兒童醫院的溫碧謙醫生來自台灣竹東,卸下長庚醫院醫師職務後與妻子兒女長居美國。兒子昱和剛過12歲生日、才跟父親學刮鬍子不久,在1996年美國國慶7月4日午後,客家祖父母首度訪美團聚之際,離奇地以童軍繩在衣櫥裡結束自己的生命,房門上留下一張令人費解的公告:
"此房間及其內部物品,均是昱和所統轄的財產。在此範圍及內部物品,均不可侵犯。所有物品未經現今持有人的同意,不可隨意移動或使用。除了爸、媽及姊姊外,其他人必須獲得溫昱和口頭或其他方式的同意,方可進入此房間及使用內部物品,違反此公告者,將受到嚴重譴責及處分。此公告於1996年7月4日下午3點生效,且不需預警下可隨時更改或廢除,謝謝。溫昱和,房間持有人與管理者"
七年之後,2003年一位同樣的年齡十二歲的秘魯男孩Sebastian越過赤道來到他的診療室。這個罹患神經外皮層瘤的小生命與多才多藝的昱和有許多相似之處,他們都喜歡畫畫、種樹,並著迷於蛇類。
溫醫生在治療Sebastian期間,打開了兩百多個塵封已久的紙箱,關於兒子的回憶一一湧上,慢慢在鏡頭前溫習兒子生前的一切;在沉默與面對之間,溫醫生夫婦持續傾聽自己想念的聲音,同時細心地找出病人體內不尋常的腫瘤。關於人生的無常,他是怎樣「癒合」___(恰與昱和同音)傷口的?
電影首映會上,我們感動於溫氏夫婦的堅強以對--不但是昱和曾存在的美好過去、更是所有觀影人座談會時直接的問題。他告訴大家終於學會「放過自己」,相信開朗、樂觀、聰明、充滿好奇心的兒子,是因探究瀕臨死亡的神祕、一不小心過了頭、沒能再回來,但始終以另一種方式與他們一家人同在;在面對罹癌兒童的長輩們時,更能將心比心,並且安慰喪子之痛的其他父母:「He always be there」。
這一堂不忍鼓掌的生命教育課程,讓我們深刻學到~最令人哀傷的不是生離死別,而是幸福就在你身邊、卻不知珍惜擁有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